原始點:張釗漢醫師談「熱能」和「熱源」

「熱能」與「熱源」是一樣的嗎?我們就來探討一下,熱源為身體外來的,如溫熱藥食、溫敷這都是熱源。可是當我們身體接收100%的「熱源」,身體就會有100%的「熱能」嗎?

當然不是,熱能是需經身體組織運作之後才會產生的。因此,100%的熱源會有多少的熱能,這是要看身體的吸收與運作之後所產生出來的才算數。

舉例來說,有三個人有不同的症狀,同時喝了一斤的濃薑湯,但三個人身體所感受的熱是不一樣的,因為三個人的身體運作是不相同的,所以產生出來的熱能就會有差異性。

再舉一例,一樣的汽油加到一台小轎車與一台跑車,那麼二者的行車速度會相同嗎?所以要將熱源發揮到極致,最重要的就是組織還需正常運作下才可以有效轉化,身體組織器官沒運作,再多的熱源也都是沒有用,所以絕不能誤將「熱源」就是「熱能」混為一談,也絕不能把外熱源當作是唯一的熱源,正確的飲食觀念及適量的運動,才是最好的保健之緣。

有些學習者對於熱性,會一直著重在辣,這是不正確地的想法,難道越辣就能產生更多的熱嗎?如果真的只要辣就可以應付身體所需的熱能,那麼應該吃朝天椒或魔鬼椒會更節省開銷。

在手冊當中有很多溫熱食材及中藥吃了根本不會熱,所以藥性當中的熱性,並不是吃了之後身體會感覺熱,因此所有溫熱藥食吃了之後,不管感覺會熱、會冒汗還是沒感覺,都不能稱之為熱多熱少。一切的熱能都需視身體組織運作過後,體傷修復的多寡為依據,所以有些人吃薑黃不會辣,但能感受全身發熱,但有些卻覺得不會熱,所以誤把會感覺熱的就稱之為熱源,不會感覺熱的就不是熱源或熱源不夠。

只要是溫熱藥食都是可以使用,生薑與薑黃的藥性都是溫,所以不必一定都是吃薑,有時候換換口味更能有效達到所需要的結果。因為再好的熱源吃不進去都是沒有用的,有吃且吃得進去才有機會,不吃或吃不下,就算神仙來了也沒用。

所有食材的寒涼、平溫及熱的屬性,是不能直接代表這食材在經過烹調之後的最終屬性,食材的比例多寡也是重要的一環。例如:薑湯==>熱薑湯==>冰薑湯、水==>熱開水==>冰開水。以上都是經過食材溫度變化而產生不同程度的屬性變化。

因此,只要經過烹調之後,利用加熱及加入溫熱調味料,就可調和一些寒涼食材,經過靈活運用,就可擁有快樂的生活質量。避寒涼,取溫熱,多運動、當休息、好心情,這樣才能真正擁有健康及美好的人生。

 

來源:Facebook

延伸閱讀:

喜歡請按讚,或分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