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雞蛋的相關注意事項

關於不同人群對於雞蛋的食用問題

雞蛋在吃的數量上是否有什麼特別的禁忌?比如老人、兒童、某些疾病患者和平常人的雞蛋的食用量是否也不一樣?

4個月以上、1歲以內的嬰兒,對卵清蛋白過敏,應避免食用蛋白,而蛋黃所含有的卵磷脂、甘油三脂、膽固醇、卵黃素以及礦物質鐵、磷和維生素A、D、E和B,對於促進幼兒生長發育、強壯體質及大腦和神經系統的發育、增強智力都有好處。故該階段的幼兒吃蛋黃比吃蛋白更好。而兒童、成年人以及老年人則以吃全蛋為宜。

對於食用數量,每天進食1個雞蛋便足以滿足人體對雞蛋中營養物質的需求,而對於從事較為繁重的腦力工作者,每天可進食1到2個雞蛋。若攝取更多數量,則可能會導致消化不良等症狀。

 

關於「吃雞蛋會提高血液膽固醇的含量,引發動脈硬化、冠心病」的說法

部分消費者認為雞蛋(尤其是蛋黃)中含有大量膽固醇,經常吃雞蛋會使人體血脂增高,易引發動脈硬化、冠心病等一些疾病。

有研究者曾做過測試:受試者先測定膽固醇含量,頭3個月內不讓他們吃雞蛋和任何蛋製品,測定膽固醇水平,後3個月裡,讓受試者每天吃2個雞蛋,到時再測定一次膽固醇指標。結果表明:受試者體內膽周醇含量並沒有受雞蛋中膽固醇的影響。所以,人們完全沒有必要擔心吃雞蛋會使膽固醇升高或是導致動脈硬化、冠心病等。

其實,蛋黃中還含有豐富的卵磷脂,是一種強有力的乳化劑。能使血液中膽固醇和脂肪顆粒變得極細,乳化成為懸浮於血液中的細微粒子,而不沉積於血管壁上。並能順利通過血管壁被細胞利用,從而減少血液中的膽固醇。簡單來講,就是雞蛋中的卵磷脂可以使人體血液中的膽固醇含量下降,對治療動脈粥樣硬化和降低血清膽固醇含量都有幫助。

那些膽固醇較高和患有其它心血管疾病的患者的得病原因是多樣的,主要是因為飲食不科學、進食不合理、營養過剩或失調造成的,並不是食用雞蛋所引起。

 

不宜吃雞蛋的人群

發高燒的病人不宜進食雞蛋。因為高熱病人消化液分泌減少,體內消化酶的活力下降,若食用雞蛋這類高蛋白、難消化的食品,會導致消化不良等症狀。

腎臟病人也要慎食雞蛋,因為患者腎功能減退,體內代謝產物不能全部由腎臟排出體外,如果再多吃雞蛋,攝入過多蛋白質會導致體內尿素增多,使病情加重,甚至出現尿毒素症。

肝、膽病患者也應視病情控制雞蛋攝人量,因為雞蛋黃中的膽固醇和脂肪均在肝臟中代謝,會使肝、膽病患者的肝臟負擔加重。

 

男女在吃雞蛋這個問題上是否存在一些營養或者健康的差異?

男女在食用雞蛋的問題上並不存在較大的差異。

但需要指出的是,有些產婦在坐月子期間,為補充營養,大量食用雞蛋,有些每天可能會吃8-10個雞蛋,其實,這種吃法是不科學的。由於產婦在分娩後的一段時間內,體能消耗較大,體內體液不足,消化吸收功能減弱,肝臟解毒功能降低。此時若攝入過多蛋白質,會導致腸胃、肝、腎負擔加重,引起不良後果。在整個產褥期間,產婦每天只需100克左右的蛋白質,因此產婦每天最多攝取3-4個雞蛋就完全足夠了。

 

關於雞蛋與豆漿能否同時食用的問題

雞蛋是否能和豆漿以及牛奶沖在一起喝?我小時候我媽就喜歡先把雞蛋打散,然後用滾燙的牛奶衝到雞蛋裡去做雞蛋牛奶給我喝,這種喝法有沒有問題?

由於雞蛋和豆漿中都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因此,有一種觀點認為:用豆漿沖生雞蛋喝,這樣更有營養,同時,也有另一部分人認為,豆漿與雞蛋「相剋」,其理論依據是:豆漿中含有一種叫做胰蛋白酶的物質,而雞蛋中含有一種叫做黏性蛋白的蛋白質,若豆漿和雞蛋共同食用,則豆漿中的胰蛋白酶與雞蛋中的粘性蛋白會相互結合,形成一種難以被人體吸收的蛋白質物質,使其他蛋白質的分解受到阻礙,礙影響了人體對蛋白質的吸收,從而降低了二者的營養價值。

其實,以上兩種觀點都是片面的。雖然生豆漿中的胰蛋白酶與雞蛋中的粘性蛋白結合,的確會影響人體吸收。但是,豆漿中的胰蛋白酶不耐熱,只要豆漿加熱時間足夠,其中的胰蛋白酶就會被破壞,無法與雞蛋中的黏性蛋白結合。這樣一來,「相剋」的說法也就不存在了。

因此,在這裡提倡大家:煮豆漿時,應等豆漿完全煮開後,繼續用小火慢煮5分鐘左右,使胰蛋白酶消除後再煮雞蛋。也就是說,只要是用熟豆漿來煮雞蛋,就不會有不良影響。相反,將不同的蛋白質混合食用,有助於蛋白質的互補,不僅能提高人體對營養的吸收,還可減少蛋白質被分解代謝的量,減少含氮物質的產生,降低了腎臟的負擔,對機體反而有利。

另外,需要提醒大家的是,有些人喝完豆漿之後胃可能會不舒服,或者拉肚子,這就是由於煮豆漿的時候沒有煮透。未煮熟的豆漿中所含有的胰蛋白酶和皂角等毒素會刺激胃與腸道,從而引起噁心、嘔吐,甚至腹瀉。一般,豆漿煮到80℃的時候,它就會出現一種假沸現象,這時候,很多人就誤以為豆漿已經煮熟,其實,還需要繼續煮3一5分鐘,豆漿裡的有害物質才能被破壞。

 

關於牛奶沖雞蛋的問題

牛奶沖雞蛋,這種做法也是不提倡的。

首先,雞蛋由雞的卵巢和泄殖腔產出後,一般會沾染上雞的糞便、污物中的沙門氏菌,沙門氏菌不僅污染蛋殼,還會穿過蛋殼污染蛋體,若人體攝入含有沙門氏菌的食物達到一定的量,則會引起食物中毒。其次,生雞蛋含有抗胰蛋白酶,能阻止雞蛋內其他蛋白質與消化道的蛋白酶接觸,從而影響蛋白質的吸收。只有當雞蛋充分煮熟之後,上述兩種對人體有害的不良因子才會被徹底消除。

如果僅僅用滾燙的牛奶沖生雞蛋,則熱牛奶的溫度以及作用時間完全不能夠使生雞蛋變熟,從而無法完全消除其中的沙門氏菌以及抗胰蛋白酶,由此可能會產生食物中毒或消化不良等症狀。但是,有些人常常用牛奶沖雞蛋來食用卻並未感到不適,這是由於每個人的身體素質和個體條件差異所造成的,儘管或許沒有什麼明顯不適,但是,還是建議大家將雞蛋充分煮熟後再食用。

此外,最好不要把牛奶和雞蛋一起煮著吃。因為牛奶在煮沸後蛋白質變性,營養損失很大,而雞蛋需要煮熟才容易消化吸收並且能殺死雞蛋中的細菌等。這樣兩種不同的溫度要求對兩種食物來說,肯定有一種是不合適的。為了保證營養與健康應該將它們分開加工,不要用牛奶煮雞蛋。

 

比較推薦雞蛋的哪一種吃法?雞蛋的吃法是否要因人而異?

關於雞蛋的吃法多種多樣,就營養的吸收率來講,清水煮蛋最高,生吃最低。可見,對於普通成年人而言,水煮雞蛋是最有營養的最佳吃法。但要注意細嚼慢嚥,否則會影響消化和吸收。不過需要指出的是,雞蛋煮的程度也需要注意:如果未煮熟,則其中的沙門氏菌未完全消滅,而雞蛋若煮的太老,則蛋黃中維生素E會多損失16%左右。因此,在煮蛋時,最好是冷水下鍋,水開了再煮3到5分鐘即可。

對於兒童、老人和病人等消化功能不是很完善的群體來說,可以選擇蒸雞蛋、炒雞蛋以及蛋花湯等做法,因為這樣食用極易被消化吸收,且營養吸收率較高。

另外,缺乏維生素C是雞蛋的一個明顯的「短處」,所以,在烹調雞蛋時若能搭配西紅柿(番茄)、青椒等富含維生素C的蔬菜,就可以彌補雞蛋的不足。

 

來源:網路

延伸閱讀:

喜歡請按讚,或分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