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吃多少苦,就有多少福

吃過苦才懂得珍惜

一個人從來不吃辣椒,如果在美食裡放上一點辣味,他就無法享受了。一個生活在蜜罐裡的人,並不覺得糖有多甜。長在溫室裡的花朵,一旦移居室外,款款多情的風雨可能也是斬殺的刀!

北宋時的王安石,曾經遊覽華山。有一個洞穴,一派幽深,王安石與四名朋友打著火把進去,進去越深,前進越困難,景色也越奇。有個朋友害怕了,說:「再不出去,火把便要熄滅了。」

於是,大家跟著他一起出來。出來之後王安石就後悔了,當時從洞裡返回的時候,其實體力尚足,火把尚明,卻跟著別人出來,錯過了更美的風景。

他說:「平坦而又近的地方,前來遊覽的人便多,危險而又遠的地方,前來遊覽的人便少。但是世上奇妙雄偉、珍異奇特、非同尋常的景觀,常常在那險阻、僻遠,少有人至的地方,所以,不是有意志的人是不能到達的。」

世間的美景可多了,世間的美味可多了。經歷過小坡小溝,才知道山川的壯美。經歷過粗茶淡飯,才知道珍饈的可貴。經歷過人生的磨難,才懂得珍惜當下的生活。

吃的苦中苦,方為人上人

《菜根譚》有言:「嚼得菜根香,百事可做。」吃得起苦的人,才能靜下心來,把寶貴的時間和精力用在刀刃上,取得不凡的成就。

范仲淹是北宋名臣,他經略陝西,號令嚴明,西夏不敢進犯。他領導的慶歷革新,成為後來王安石「熙寧變法」的前奏。他工於詩詞文章,《岳陽樓記》一文振爍千古,他倡導「先憂後樂」的人生觀,是中華民族文化史上最可寶貴的精神財富。王安石稱譽他為「一世之師」,朱熹讚許他為「有史以來天地間第一流人物」。

不吃苦不足於成就範仲淹的美名。范仲淹小的時候,常去家裡附近山上的醴泉寺寄宿讀書。他的生活極其艱苦,每天只煮一碗稠粥,涼了以後劃成四塊,早晚各取兩塊,拌幾根醃菜,用醋汁調拌一下,吃完繼續讀書,這就是流傳後世的劃粥割齏的故事。

青年的時候范仲淹來到睢陽應天府書院讀書。范仲淹十分珍惜嶄新的學習環境,晝夜不息地攻讀。范仲淹的一個同學、當地最高長官的兒子看他常年吃粥,便送些美食給他,他竟一口不嘗,聽任佳餚發霉。同學發現怪罪起來,他才長揖致謝說:「我已安於劃粥割齏的生活,擔心一旦享受美餐,日後就嚥不下粥和鹹菜了。」

有一年宋真宗率領百官到亳州去,浩浩蕩蕩的車馬路過睢陽,整個城市的人爭先恐後的去看皇帝,惟獨范仲淹閉門讀書不輟。有個同學跑來想勸他去看看,說:「這是千載難逢的機會,千萬不要錯過!」但范仲淹頭也不抬:「將來再見也不晚。」繼續讀他的書去了。果然,第二年他就中進士,從此開啟了為國仕宦的生涯。

吃苦,是磨煉心性

我們常認為吃得了苦,才能獲得名聲、權力和財富,從而享受它們帶來的快樂,但這樣的想法並不是百分之百的正確。吃苦,不一定能換來榮華富貴,既使有所成就,也有更高的境界值得追求。

馬祖道一在江西弘法,有一次到了一個地方,地方官員對馬祖大師的弘法活動提供了大量的支持。活動結束後,他問馬祖:「大師,有一個問題弟子不知當不當問。」

馬祖說:「你問吧。」

這個官員就問:「求道之前弟子飲酒吃肉,現在弟子參道了,是飲酒吃肉呢,還是不吃?」

馬祖說:「如果飲酒吃肉,那是你應得的俸祿,如果不吃,那是你的福份。」

如果僅僅把吃苦當成謀取金錢和權力的手段,這是遠遠不夠的。吃苦是提升心靈的工具。俗語說:「不吃苦,就不能做佛祖」,佛陀六年苦行,達摩九年苦苦面壁,才參透宇宙人生的真相,獲得徹底的覺悟和自在。吃苦,不僅有助於成功,更重要的是讓人懂得人生的艱辛,生活的不易,從而培養愛心、善心、同情的心。

當你戰勝苦難,獲得了一定的成功,不要憑藉所謂的成功去炫耀、去花天酒地、去暴殄天物、去收買腐蝕別人,而是應向上提升,珍惜萬物,惜緣惜福,利益眾生。

只有經歷過苦難,才能夠提升心靈的修養,成就最大的福氣!

轉自:「京博國學」

 

延伸閱讀:

喜歡請按讚,或分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