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人傷害我們時,如何與自己和解?
也許你也有被傷害的經歷,那些「傷害」可能給你帶來了憤怒、痛苦甚至是怨恨…如果我們身體受傷了,絕不會再往傷口上撒一把鹽,但我們經常會反復撕扯內心的「傷口」,陷入情緒的迷宮裏。
很多時候,我們可以保證自己不會輕易地去傷害別人,但是我們不能夠保證自己不會遭受到別人的傷害,因為人與人的想法、做法和行為方式以及處事的態度都是各不相同的,有時候可能是有意的傷害,可能是無意的傷害,那麼,當別人傷害到我們的時候,我們又該如何去面對呢?
先來看看一個小故事:
有一個小沙彌去擔水,回來的路上被蛇咬了,回寺院處理好傷口之後,小沙彌找到一根長長的竹竿,準備去打蛇。老法師見狀,過來詢問。小沙彌把事情對老法師講了,法師問事發地點在哪裡,小沙彌說在寺院北坡的草地。
法師又問道:「你的傷口還疼嗎?」小沙彌說不疼了。
「既然不疼了,為什麼還要去打蛇?」「因為我恨它!」
「它咬疼了你,你就恨它,那你踩疼了它,它也恨你,也該咬你。你們雙方因恨結怨,可你是人,你該早些放下心頭的仇恨。」
小沙彌一臉的不服:「可我不是聖人,做不到心中無恨。」
老法師道:「聖人不是沒有仇恨,而是善於化解仇恨。」
小沙彌搶白說:「難道說我把被蛇咬當做被松果打中腦袋,或者半路被雨淋一樣,我就成了聖人?如此說來,做聖人也太容易了吧!」
老法師搖搖頭:「聖人不僅只是懂得化解自己的仇恨,更善於化解對頭的仇恨。」小沙彌怔住了。
老法師說:「世人對待仇恨有三種做法:
第一種是記仇,等於在心裡擱了一塊土坷垃,自己總是生活在恨意帶來的痛苦中。
第二種是盡快忘掉仇恨,還自己平和與快樂,等於把土坷垃弄碎,在上面種了花。
第三種是主動與仇人和解,解開對方的心結,等於是把花朵贈給對頭。
用第三種心態修行,就離聖不遠了。」
小沙彌點點頭。不久,北坡草地上出現了一條高於地面的窄窄的石板路,那是小沙彌修建的,之後這裡再也沒有發生過蛇傷人的事情。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人一旦把傷害自己的人當成「仇人」對待,不是每天活在怨恨、不甘之中,就是無時無刻在想著報仇、懲罰傷害自己的人。這種心理行為看似能夠讓自己好受一點,實則會因為怨恨、不甘以及無能為力等變得更加痛苦,甚至於三觀也會逐漸扭曲,行為言語會越來越偏激,把自己的人生給毀掉。
做錯事的人得到懲罰是應該的,但最重要的是,在這場傷害與被傷害的事件里,要學會盡快擺脫陰影,讓自己不再成為受害者。在懲罰當事人與自己不再繼續受傷二者之間選擇,我們要嘗試選擇後者。放下恩怨,停止抱怨,開始新生活。
因此,遇到不順心的事情,遇到自己被別人「陷害」的時候,遇到因為別人的錯誤連累的時候,要以這個人為戒,走出他人帶來的不幸的牢籠。
其實,很多道理大家都是明白的,可是當情緒一「上頭」,再明白的道理也會拋諸腦後,當你陷入情緒迷宮時,不妨嘗試轉移自己的注意力,可以誦誦經、念念佛,將思維集中在一件事上,慢慢放鬆你的腦袋,清洗自己的內心。
願我們都可以走出壞的情緒,與自己和解,不再拿別人的錯誤懲罰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