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悟透老子道德經裡這兩個字,終身受益!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和史學家,道家學派創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
老子是世界百位歷史名人之一,被譽為東方的三大聖人之首,他的《道德經》是全球出版發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他的思想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同時也是世界文明的巨大寶藏。
『愚』:「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道德經》
老子說,眾人都光輝炫目,唯獨我好像迷迷糊糊,眾人都活得明明白白,唯獨我好像渾渾噩噩。世人彷彿都很靈巧,有自己的本領,同時又在發揮自己的作用,只有我愚昧笨拙彷彿一無是處。
「最聰明的往往看似愚笨,真正的智者往往看起來呆呆的。」鄭板橋有句更著名的話,「聰明難,糊塗亦難,由聰明轉糊塗更難,所以難得糊塗。」
人活一世,不能太聰明,太聰明的人往往就容易炫耀自己的聰明,他們習慣性的自以為是,為人驕傲,做事獨斷,而那些看似木訥的人,卻往往能夠在大事上立定立場,不容易誤入歧途,在小事上也能多聽取別人的意見,看似愚笨,其實卻是智慧。
聰明人往往自恃聰明,喜歡追名逐利,往往得到一時的利益,卻最終聰明反被聰明誤,機關算盡,甚至搭上自己的性命。
曾國藩說:「天下之至拙,能勝天下之至巧。」
愚笨的人知道自己沒有先天的優勢,所以他們往往不會賣弄聰明,也不會投機取巧,他們一口一口吃飯,一步一步走路,遇到問題就用力鑽研,直至攻克為止,他們自知不如別人,就勉勵自己付出更多的努力,所以愚者往往都很踏實、勤奮,這種看似笨拙的做事方式,卻能穩紮穩打,最終厚積薄發,取得最後的成功,而聰明人卻因為缺乏耐心,東一鎯頭,西一鎯頭,最終一事無成。
《道德經》裡講:「大巧若拙,大辯若訥。」看似木訥質樸,甚至愚笨的,其實才是真正得了人間的大智慧。
『柔』:「強大處下,柔弱處上」,典出《道德經》第七十六章,意指弱勝於強,柔能克剛。
老子壽誕的時候,有人曾經問他長壽的秘訣,老子沒說話,只是張開嘴讓大家看,人們大惑不解,老子解釋說:堅硬的牙齒都沒了,而柔軟的舌頭卻完好無損,所以柔弱可以勝過剛強。
「柔」可以說是道家最重要的一個字,老子經常讚美女性(雌),就是因為女性身上陰柔的力量。
老子曾經說「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水是天下最柔軟的東西,但是卻能夠擊穿最堅硬的岩石,這就是柔弱可以戰勝剛強。
「柔」就是不要硬挺,要懂得彎腰
魁北克的一條南北向的山谷,山谷的東坡長滿了各種樹,西坡卻只有雪松,為什麼西坡只有雪松能生存呢?後來人們發現西坡雪大,東坡雪小,雪松枝條柔軟,積雪多了,枝條會被壓彎,雪掉下去後,枝條就又復原了。而別的樹硬挺,最後樹枝會被雪壓斷,樹也就死了。大風來的時候,堅硬的樹幹會被刮斷,而柔弱的小草卻能倖免。
《道德經》中說:「物壯則老,是為不道,不道早已。」
在老子看來,剛強是不符合大道的,剛則易折。孔子的學生中,子路的個性是最剛強的,勇敢好鬥。孔子早就說過他最後可能「不得其死」,他的結果真是很悲慘,在兵亂中被砍成肉泥。
秦武王曾經恃力舉鼎,結果卻被砸斷大腿,不治身亡。一味的剛強沒有好處,必要的時候,人要懂得示之以弱。
「柔」是謙卑
《道德經》第七章中說,「天長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意思是說,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久存在,是因為它們不為了自己的生存而自然地運行著,所以能夠長久生存。因此,有道的聖人遇事謙退無爭,反而能在眾人之中領先,將自己置於度外,反而能保全自身生存。這不正是因為他無私嗎?所以能成就他的自身。越是成熟的稻穗,越懂得彎腰。
古人說:「好說己長便是短,自知己短便是長。」
孟子有個學生要去做官,孟子十分高興,別人問孟子,你怎麼對你這個學生這麼樂觀,孟子說,因為他懂得謙卑,知道聽取別人的意見。
海不辭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辭土石,故能成其高。
一個人只有謙虛處下,才能收穫更多的知識和見解,只有這樣,才能更好的完善自己,獲得最後的成功。
來源:touti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