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暑」晝夜溫差大,防燥養生要及時

「處暑」過後,白天氣溫高,晝夜溫差大,乾燥的氣候為一些細菌、病毒的繁殖與傳播創造了有利條件,一不小心還會引發呼吸道感染、腸胃炎、感冒等疾病,故有「多事之秋」之說,應當尤其注意。

1)起居有常

處暑節氣正是處在由熱轉涼的交替期,自然界的陽氣由疏洩趨向收斂,人體內陰陽之氣的盛衰也隨之轉換,此時起居作息也要相應地調整。要保證充足的睡眠,改掉夏季晚睡習慣,並保證早睡早起。

另外,古人在睡眠養生法中還強調了子午覺的重要性,現代研究發現,夜間0至4點,體內各器官的功能都降至最低點,中午12點至13點,是人體交感神經最疲勞的時間。

老年人氣血陰陽俱虛,會出現晝不精,夜不暝的少寐現象。睡子午覺不僅可以防病保腎,還能降低心、 腦血管病的發病率。

晨起後可以選擇適當的鍛鍊方法,如:慢跑、氣功、登山等戶外運動,但注意不要劇烈,做好準備活動,避免傷筋動骨。

2)飲食有潔

秋天是一個收穫的季節,各種蔬菜瓜果紛紛映入人們眼簾,我們在食用之前一定要清洗乾淨,如果不注意這些細節,容易「病從口入」。

3)情志有節

中醫認為,情志也是導致疾病發生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正如《黃帝內經》所說「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意思是說如果人能夠始終保持精神愉快,心平氣和,做到身心平靜,就不會生病。

對於大多數因病程長、易反覆而出現急躁、焦慮的患者而言,保持樂觀積極的心態是戰勝疾病最強有力的保證。

4)冷暖有度

「春捂秋凍,不生雜病」是自古以來就流傳的養生保健諺語。

「秋凍」意思是說,雖然到了秋涼季節,不要馬上裹得嚴嚴實實,適當地凍一凍,可以避免因多穿衣而導致體熱出汗。陰津耗傷、陽氣外洩,順應了「秋收」的養生需要。

但是「秋凍」也要有個度,特別是慢性腎炎的患者,本身抵抗力就低,如果一味地追求「秋凍」可能因受寒傷身,導致著涼感冒,出現潛血、蛋白尿反覆發作。因此,「秋凍」應因人而異,要根據自己的體質條件及時、適當地增衣保暖,量力而行。

5)防燥有法

處暑的顯著氣候特徵為乾燥,空氣濕度小,人們會感覺皮膚、口唇、鼻咽乾燥、毛髮枯糙,頭皮屑增多,大便乾結。因此,這個節氣適宜吃一些滋陰通便的食物,例如鮮藕、生梨、蓮子以及百合、黑木耳、蜂蜜等,排出體內濁毒,適量吃一些新鮮蔬菜和水果,少吃辛辣煎炸等熱性食物。

此外,古代養生家主張咽津養生:晨起叩齒鼓漱,然後再把這些津液(唾液)嚥下去,久而久之可以補腎益精,固攝腎氣。

總之,要預防秋燥感冒,注意飲食衛生,睡眠規律,及時增減衣物,保持一顆樂觀積極的心態度過處暑。

 

轉載:天津中醫一附院 腎病科 李潔

延伸閱讀:

喜歡請按讚,或分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