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點案例分享:飯水分離,吃飯不配湯,治好多年胃病

一直以來,熬各種各樣的靚湯補湯,好像都成了人們費盡心思、絞盡腦汁的話題,為了就是補氣補血。

一直以來,沒事要多喝水,一天要喝足多少多少水,別等到渴了才喝水,也是人們在努力做到的。

一直以來,胃腸不好的人,醫生都會讓多吃流質的食物,說這樣容易消化。

一直以來,醫生都會說胃腸有炎症,不能吃燥熱刺激的食物…..聽起來貌似都非常非常有道理,很科學,但是,這到底對嗎?我們的身體會說話!

我是一個二三十年的慢性胃炎及結腸炎患者,以上種種都是我一直努力在做到的。可是幾十年過去,我發現我的胃病結腸根本就沒有好轉,就是吃藥的時候可能因為藥物的成份抑制了炎症,但是,永遠都是慢性炎症,根本就沒有好轉過,我也理所當然的認為得了慢性病就是這樣的了,把這個現象當成正常的,因為全社會都這麼認為,根本就無法根治的。

自從我學習了原始點醫學,當明白了「因緣果」的理論後,我是沒有半點遲疑的聽話照做,原始點告訴我們所有的症狀皆因熱能不足及體傷引起!那麼我也不再糾結胃炎怕刺激,不能吃辣的,吃了有不適感就是體傷引起,按按不適感就消失了(當然手法得精準)。

原始點教我們熬薑湯要濃縮,儘量少水,告訴我們水是涼的,我就儘量嚴格按照小冊子提供的做法去做,渴了就喝一小口濃薑湯,如果沒事一直渴,那就是體傷引起,按按也就不渴了。

張醫師教吃飯不需配湯,我就再也不熬湯下飯,既然說少水,不渴也不喝水了,連水果是涼的我也不吃了。既然說少水,我就乾脆天天做乾飯(不要太乾硬那種)張醫師說如果身體運作正常,其實吃糙米也一樣有維生素ABC和氨基酸等等。

我明白了原來所謂的營養成份其實是身體運作正常時候身體自己會轉化產生的。我就天天都熬糙米和五穀八寶粥,還熬得很稠很稠那樣連粥水都沒有,還經常吃饅頭。這些是我過去幾十年想都不敢想也不敢做的,全是傳統醫生的禁忌。

結果原始點一路走來,好像我的胃病很久很久沒發作過,結腸炎好像也不知道什麼時候好了也沒有犯過。當然,這過程我也不知道多水多湯的影響有多大,因為習慣全改了,感覺很好也就一直這樣吃了。

直到有一天,我的朋友來找我,她有學習過原始點,但是自己還是不怎麼會幫到自己按,先生又不在家,那天突然胃痛的厲害,打電話求助,我讓她趕緊過來。當做完溫敷後已經中午了,我就留她一起吃飯,她也答應了,但是提了一個小小的要求:希望我煮稀一點爛一點的白米粥,說胃痛得吃流質易消化點的。我想都沒想就滿口答應了,確實一向都是這樣的觀念,當時我也還沒有意識到多水的後果多嚴重。

我就陪著她一起喝白米稀粥。喝完不久,我開始胃脹了,當時真的沒有想到是這個稀粥的問題,以為自己是否最近有點累了還是什麼,也好久沒有反覆過,心想著會反覆也是正常的,不可能真的就全好了,怎麼都沒有想到這個稀粥的問題。我自己直接處理後溫敷,很快就緩解了,也沒有作多想。

又過了幾天,沒事回娘家看媽媽,剛好媽媽也是熬稀粥,說弟弟的孩子都喜歡稀粥,當然我也一起喝白米稀粥了。當天回家,胃又開始漲痛了,而且這次整整調理了三天才好轉,換成以前沒有學習原始點,最少又要吃半個月的藥了。

我開始反省了,這下我好像意識到了,喝白米稀粥是我以前幾十年的習慣。可胃總沒有因為易消化好轉過,結腸也沒有因為吃易消化的東西好轉過。反而這段時間我一直吃乾飯,吃饅頭,稠稠的八寶粥以及堅果,卻沒有出現過胃痛,沒有拉過肚子。難道我一向的慢性胃腸炎,居然是因為這個易消化的白米稀粥?

稀粥成了惡緣?我百思不得其解,雖然小冊子寫白米是涼的,水是涼的,可是我們就是這個為主食啊。後來又想起,周邊很多糖尿病人,醫生都不讓吃大米,只能吃麵條,難道大米真的很涼,經過瞭解,才知道大米裡面有含糖分,在原始點裡面,甜屬涼。涼的大米加上涼的水,我開始有點頭緒了。

接著,我把這個發現去用在幾位經常胃脹痛的阿姨身上,就是鼓勵她們放下一直以來醫生讓多喝水防止上火,統統停掉,統統停掉多吃水果,如果覺得渴就喝點淡薑水,儘量多吃煮的爛的乾飯,儘量少吃稀飯,多吃辣的熱的食物,如果上火就按按對應的點,然後溫敷。

結果,聽話的幾位阿姨也說胃痛好像沒怎麼發作了。特別的是有一位六十多歲的阿姨,她十多年前因胃病做了小手術,後遺症是一半的身子每天抽痛,胃也沒有好過,一直食不下,甚至因為長期吃藥,耳朵出現24小時耳鳴,眼睛模糊,經常頭痛,晚上睡覺不把頭包得緊緊的就睡不著。

她接觸原始點,雖然她不識字也聽不懂普通話,可是我告訴她原始點是怎麼回事,她也聽明白了,喝了十幾年稀粥,十幾年從來不敢吃一點點的乾飯以及饅頭之類的體驗者,我讓她們大膽把稀粥,流質的食物儘量停掉或者少吃,大膽吃乾飯,乾麵食,五穀雜糧堅果等等,只要有不適感就推按對應的原始點緩解,然後溫敷,喝濃薑湯,增加運動,居然都收到不錯的效果,而且食量還增加,體力也都不錯,吃了也沒有什麼不適的問題。

這應該不會是偶然吧?是否張醫師就是因為發現了這些情況,才讓大家儘量少水,吃飯不需配湯?當然,各人情況不同,地域不同,年齡以及飲食都有不同,這些只是個案,純屬個人理解與知見,不能代表全部,但是,最少這個是我個人三四年實踐的感覺,以及在幾位體驗者身上落實實踐的效果,僅作參考,不能都對號入座。

林麗麗 分享於2016年11月27日

 

來源:Facebook

延伸閱讀:

喜歡請按讚,或分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