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給孩子右腦「充電」這麼重要?別錯過了潛能開發黃金期

右腦的記憶潛能是左腦的100萬倍,想要孩子更聰明,注重右腦開發很重要。用右手抓握,用右手使用工具,平衡時用右腳作支撐…,日常生活中,許多大人都會有意無意地對孩子進行右側肢體活動能力的培養,「右優勢」在無形中被強化。

導致的結果是什麼呢?右腦得不到相應的鍛鍊,使大腦兩半球的發展非常不均衡,這對於智力實在是一種巨大的損失。想要孩子更聰明,請細看【小碗】今天的文章。

人腦有左右之分

1)、左腦稱為「學術腦」,主要負責語言、邏輯、數學和分析等功能,簡單地說就是運用邏輯思維把事情條理化。

2)、右腦又稱「藝術腦」,主管韻律、圖畫、想像、情感、創造力。孩子是否具有創造力和想像力,右腦起著重要作用。通過舞蹈訓練、畫畫、聽音樂以及讓孩子做簡單的設計等,都對右腦發育有極大幫助。

3)、從手與腦的關係來看,人的左腦支配右半身活動,右腦支配左半身活動。右腦功能的開發和利用,對整個大腦的協調能力、促進思維發展和靈活性有積極作用。

愛因斯坦、達芬奇、居里夫人,這些世紀偉人有什麼共同之處呢?沒錯,右腦!

1)、美國權威研究顯示:他們無不例外,都有著超強發達的右腦,有著超群的想像力和洞察力。

2)、科學研究表明,右腦的記憶潛能是左腦的100萬倍,大腦的能力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生命初期的右腦開發。

令人遺憾的是,我國現行的教育體制和教學過程都忽視了右腦的開發

1)、教師所講授的知識,大多通過練習、反覆、測試等方法灌輸給學生,而這些方法無一例外只開發了左腦。

2)、日常生活中,孩子們也極少有開發右腦的機會。正如一位著名教育學家所說:「在開發大腦潛力上,我們是在單腳騎自行車!」。

而且,右腦的潛能如不加以開發訓練,會在成長的過程中逐漸喪失

1)、日本研究右腦開發的著名教育專家七田真教授通過大量教學實際經驗表明,人腦在 3 歲前發育完成 60 %,在 6 歲前發育完成 90 %。

2)、但在此期間,左右半腦發育的快慢並不一樣:右腦在 3 歲前就已發達,而左腦則要在 4 ~ 5 歲時才發達。

3)、而右腦主要負責控制感覺和想像力的發展,如果在孩子的幼兒期能有意識地加強對其右腦的開發,對孩子成年後的創新能力能起到積極的作用。

4)、同時,開發右腦還可進一步促進左腦的發育和發達。

為此,日本兒童教育專家設計了各種行之有效的「開發右腦」的新方法

1、配對遊戲

1)、孩子1歲半時就可玩配對遊戲了:攤開幾張字母卡,讓孩子將 2 張相同的字母卡配對。如果孩子把外形相近的2個不同的字母混淆,大人可在糾正的同時形象地指出它們的區別。

2)、如,在解釋字母B時可將其描繪成寶寶的一隻耳朵,而把字母P解釋為爺爺的一根手杖。

3)、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逐漸將配對遊戲發展為歸類遊戲。如:可要求2週歲左右的孩子將不同姿勢的同一種動物的圖片配成一對;要求2歲半的孩子將圖片或實物中的水果、餅乾等分類。

2、仰望星空

帶孩子仰望星空,講述「牛郎織女」類的神話傳說,同對還可以要求孩子張開想像的翅膀,自己編織有關月亮或星星的故事。專家認為,想像本身就是一種「右腦體操」。

3、觀察雲朵

在晴朗的天氣裡,帶孩子觀察天上的雲朵,可啟發孩子將不同形狀的雲朵看成動物、仙女、天使等。日本人普遍認為。這是最簡便地利用大自然鍛鍊兒童右腦的好方法。

4、多用左惻

由於身體左側部位的活動主要是由右腦指揮的,多用左眼、左耳和左手就意味著鍛鍊了右腦。不妨讓孩子的腦袋常向右偏轉,多多訓練「左視野」;左耳戴耳機聽音樂或故事;有意識地用左手拿東西、擦桌子、開門、開燈等。

5、以小猜大

遮住孩子熟悉的動、植物圖片的大部分,讓孩子猜測這是什麼動物或植物。這有助於提高幼兒的推斷能力。

6、綜合刺激

1)、視覺、聽覺和語言的「綜合刺激」特別有助於開發孩子的右腦。

2)、幼兒園老師常常利用多媒體,在l小時內接連不斷地給孩子看恐龍、鮮花圖案等,其間穿插兒歌、外語、故事等語言刺激。

3)、不過,「綜合刺激」須分成若干小單元 ( 如每次 3 分鐘,然後休息 1 分鐘 ) ,因為幼兒難以對長時間的相同刺激保持興趣。

7、經歷新鮮

1)、儘量不要讓孩子老走同一條路、老看同一本書、老跟同一個小夥伴玩。

2)、送孩子上幼兒園時不妨故意改變路線。

3)、為孩子選擇的書本不妨種類多些,努力創造條件讓孩子有機會結交各種性格和愛好的小朋友。新鮮的經歷對激活右腦功能好處多多。

8、重視才藝

培養孩子在棋類、樂器、繪畫、插花、摺紙等方面的才藝,也是一積極的開發右腦的活動。

特別提醒:

很多媽媽都不喜歡讓孩子在地上爬,怕弄髒衣服,其實要刺激右腦,最好的方式就是讓他從小就訓練爬行,未來對小孩的平衡感及運動細胞都有幫助。

6歲以前是開發孩子右腦的黃金時期,得隨時給寶寶的右腦「充充電」,千萬別錯過喲!

 

來源:toutiao.com

延伸閱讀:

喜歡請按讚,或分享文章